做 陶 艺
——三(2)班假日小队活动
陶器,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。人们发现除了用石头可以做成各种工具,用泥巴也能烧出各种形状的器具,这就是陶器。
比如,在我国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出土的红色陶器上还彩绘着红色、黑色或白色的图案,那可是距今5000~7000年的时候。人们去西安,一定会去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恢宏气势,而这些形象生动的陶俑距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了瓷器。商代的白陶是用瓷土(高岭土)作原料,烧成温度达1000℃以上,它就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。
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,我国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,所以英语中的"china"既有“中国”的意思,又有“陶瓷”的意思,这大概能清楚地表明中国就是"陶瓷的故乡"。
从书本上、电视上的各种陶瓷图片、乃至博物馆里展出陶瓷文物,我们不难看出人们早已不满足陶瓷的生活功用,更发展它的装饰作用,因此制作出一个又一个精美绝伦的的作品。
这些作品是如何制作的呢?
带着好奇、带着激动、带着跃跃欲试,我们假日小队的队员来到陶艺工作室学做陶艺。
一进门,大家就被琳琅满目的作品吸引了。
“这是个花瓶。”“这个笔筒真好看!呆会儿我也想做一个笔筒。”……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。
“不知道做起来难不难?”“我们做出来的会是什么样子呢?”……带着种种疑问,我们开始学着制作陶艺。
指导老师按下开关,拉坯机开始旋转起来。
老师拿来黏土放在转盘中间,双手按住黏土。
“这做什么啊?”
“这是定圆心。首先要定好圆心,中心稳了才能继续往后制作。”果然,黏土稳稳地在转盘中间随着转盘旋转。
“你们看,”老师边示范边说,“大拇指在里面,其他手指在外面。手要保持,所以每六、七秒就要蘸一下水。水不要太多。两手往上,就会高一些。”
“哇!变高了!”
“往外……”
“口变大啦!太神奇了!”
“我好想试一试!”
“我也是。”
……
“等一下,我会帮你们每个人定好圆心。你们先试一试。才开始力度不太容易把握,多练习练习就有感觉了。”
队员们开始动手尝试了。
“咦?快看,我做了个酒坛子。”
“呀!口歪了。”
“不好!不好!怎么在晃?”
“那是中心不稳。”
……
看着指导老师做起来轻轻松松,轮到队员们亲自动手,才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:
刚刚还是一个花瓶,
正得意自己的作品呢,
转眼就被弄变了形;
本来想做个小碗,
一不小心做成了烟灰缸;
好好的一个笔筒,
被拨弄了几下,
成了一滩烂黏土;
盆里的水越来越脏,
手上的黏土越来越多,
最后,
手臂上、腿上,甚至脸上
都有黏土的踪影
……
失败了不可怕,
总结经验、教训就一定有进步。
队员们不断地尝试、询问、总结,
老师耐心地指导,
渐渐地,
大家都在自己的基础上
有了大大小小的进步。
瞧,队员的作品
不过,这还不是最终的作品,
要想呈现美丽的作品,
指导老师说
有的半成品经过高温烧制后会裂开。
“希望我做的不要废掉,
那可是我准备送给妈妈的。”
队员默默祈祷。
“满以为成功了呢!
谁知道还没有到最后。”
……